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人文与传媒学院推进内涵建设,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省内有影响、办学有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学院的重要时期。根据上级“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基础

(一)“十三五”建设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人文与传媒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抓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影响扩大,“十三五”事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学院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以《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为指导,全院上下不断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认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构建

2.学科专业结构优化

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进行调研,了解地方产业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实施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开设本科新专业,停办专科专业。新增2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由“十二五”时期的1个增至3个,涉及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3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初步构建了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相互支撑、融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3.教学改革推进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对接学生毕业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调整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由过去的20%左右调整到30-35%;实施考试制度改革,改变考核方式,变“重末端考试”为“重过程监控”。“十三五”期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个,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获批省高校教改课题3项;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5个。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办学声誉。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达92%,考生高出江西省二本控制线23分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考取研究生44名,录取率为10%左右。

4.科研成果增多

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市厅级13项,发表论文2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篇),出版教材3部。

5.师资水平提升

积极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师资培养培训。通过引进博士、硕士,鼓励读博,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通过加强团队建设、鼓励读研、新老教师结对、挂职锻炼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现有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专业带头人3位。教师数量、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具有高级职称者13人,占教师总数的3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7人(其中,博士4人),占71%。有“双师型”教师20人,占教师总数的53%。

6.办学条件改善

新建融媒体实训中心,建成三个实训室。建成沙龙教室·人文讲堂、图书资料室、录播教室。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加强了楼道文化建设。

7.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加强

学院党总支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党建专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按要求配强党务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充分发挥课程、实践、文化、管理服务、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开展课程思政,传承安源红色文化基因,推进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当前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学院快速发展,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实力增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办学特色不明显;科研基础仍薄弱;缺少高层次人才

二、“十四五”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将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特点,实施分类管理、指导和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多元发展、特色办学。支持一批具有较高办学水平或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进行重点建设,支持高等学校改革办学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萍乡学院为江西省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院校。

(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十四五”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江西省正在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文化+”战略,萍乡市顺应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新趋势,正在推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联动调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为我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成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更加多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更加多样。“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项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十四五”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目标任务和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萍乡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按照学校高质量应用型发展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统筹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与人才强院的关系,努力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优化,提高学院整体建设水平。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一个体系: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

四项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改革推进、科研提升、第二课堂繁荣。

六项任务:建设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1门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共享课程),获得1名省级人才项目,培养1-3名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1个省级科研平台,培养1-3名青年科研创新人才。

2.具体目标

(1)学科专业建设

按照“控制规模,适度发展,注重内涵,狠抓质量”的发展思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未来5年,专业建设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形成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相互支撑、融通发展的办学格局。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力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省级特色专业方面有突破,历史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办学水平。

2)招生规模

学生规模稳定在1000人以内。其中,汉语言文学600人以内,历史学180人左右,广播电视编导120人左右。

3)师资队伍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增至30人左右,需引进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博士5-8人。历史学专任教师增至10人左右,需引进中国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地理等方向博士3-5人。广播电视编导教师增至12人左右,需引进广播电视编导、新媒体等方向专任教师5-6人。至“十四五”末,学院专任教师总数增至50人左右。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80%。获得1名省级人才项目;培养1-3名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2个教学团队、科研团队。  

4)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新建实验室2-5个,新建3-5个实习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保证学生专业实训和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开放使用、资源共享的体制。

5)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打破过去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形成以模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出版1-3本能反映我院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教材。

6)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4项以上,省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以上。繁荣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师范生技能训练活动,延续并优化“文传之星”七项技能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推送优秀选手参赛,做好与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的衔接,争取获得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奖励5项。

7)科研工作

围绕个人国家和地方需求、个人研究兴趣、萍乡地方特色文化开展科研。力争“十四五”期间到账科研经费100万,国家课题立项实现突破,教育部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3项以上,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5项,江西省教改项目5项,江西省艺术社科规划项目1项,市社科项目5项,横向课题到账科研经费2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5部,地方文化资料书籍5部,在北大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篇。争取“十四五”期间实现省社科成果奖零的突破。引进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博士10名,发挥博士、教授在科研上的引领作用。打造两支科研队伍——安源红色文化与党性教育研究团队和湘赣边区域社会史研究团队,力争有2名博士、教授入选省百千万人才计划,1名博士入选江西省四个一批理论人才计划。

四、“十四五”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人才培养

持续推进转型发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开设理论课、实践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围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新文科建设等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探索。完善融媒体实训中心建设,以保障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实训室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坚持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互聘、学生见习实习、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社会服务等多个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抓好创业就业,做好就业培训,加强就业工作,争取高质量就业。常态做好课程目标、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着眼学生能力培养,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新组织教学结构,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方式和时间,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开展专业能力分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剖析其能力构成,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摒弃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实行课堂“双向互动”, 提高课堂活跃气氛。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 形式的多样性,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加强师范技能训练。

(二)科学研究

着眼于现有的科研平台——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文廷式研究所,提升科研平台层次。争取将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升级成为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加强安源红色文化、湘赣边革命史、萍乡地域文化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立湘赣边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2021年是安源工运开创100周年;2022年是安源工人大罢工胜利、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一百周年;2024年是第一所党校——安源地委党校成立一百周年。抓好这些时间节点,举办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对文廷式研究所未来发展进行论证,争取将文廷式研究所升格为萍乡市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

(三)学科专业建设

采取“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式,在继续加强现有3个本科专业建设的同时,重点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力争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并带动其他专业建设,进而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积极准备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师范专业认证,争取通过认证。争取市(县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支持。以师范专业认证、专业综合评价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专业水平。创造条件,加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鼓励教师承担兼职硕士生导师工作。

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规章制度,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规范管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监控。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分析存在的问题。筹措资金,加强对优势学科、专业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专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绩效分配和教学、科研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出教学、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四)队伍建设

以引培结合为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风气和局面。进一步增强“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把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作为发展核心竞争力来培育。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师资培训计划”,改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学习、培训,以增加教师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让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生产一线对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继续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严格教育教学规范、鼓励承担教学科研项目等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五)文化建设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院事业发展,将“人本、人文、人为”的办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弘扬尊师重教传统。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抓好先进人物、事迹、成果、经验的宣传。突出学院人文内涵,形成特色鲜明、和谐奋进、潜心求学的文化环境。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建设,持续开展“文传之星”七项技能大赛、经典诵读、读书沙龙、辩论赛、写作比赛等活动。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与服务,建设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加强学院网站、新媒体等文化阵地建设。

(六)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密切校友沟通联系,加强校友会组织建设,拓展学校与校友、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建立校友(社会)参与支持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设立校友基金,发展教育基金会平台作用,创建多元化的筹资办学渠道。

(七)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基层党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延伸工作链条,注重示范引领;建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突出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提高党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萍乡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坚持不懈抓好思想理论武装工作;教育和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全院职工实干兴校的主人翁意识;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改进教风学风;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三全育人”,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坚持作风建设抓严、抓实、抓长,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肃问责;抓实责任、抓实措施、抓实成效;注重作风建设的长期化和常态化,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注重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师生,以优良作风促进改革、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以优良党风正校风、带教风、促学风,为学院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提高干部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把“三严三实”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不断提升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广大干部服务事业发展能力。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五、“十四五”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保障措施

1.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以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统领全局,加强学院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学习教育。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议事制度,提高议事水平和工作效率。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廉洁自律意识,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学院发展为目标,明确学院各级管理岗位工作责任、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以激励先进为导向增补和修订制度,发挥制度在学院良性运行中的杠杆作用。牢固树立依法依规治院,增强全院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加强民主决策,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路径。

3.加强各级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学习思维、实践锻炼、规矩意识,不断提升其治理能力。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教职工队伍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力于业务能力的不断改善,提高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院工作氛围。

六、规划实施与评估

成立人文与传媒学院“十四五”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人文与传媒学院“十四五”规划的组织与实施,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学院党委总体监控规划的落实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将目标任务纳入到年度计划中,构建责任体系,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中共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委员会

                       2021年11月22日

 




版权:萍乡学院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萍安北大道211号 邮编:337055  联系电话:0799-6684899  备案序号:赣ICP备120023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