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闪闪的红星》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导演通过运用革命样板戏“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创作原则,塑造了逐渐成长、爱党爱国的革命小英雄的典型形象,为青少年英雄典型提供了新的范例,展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拥护与爱戴、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这一爱国主题。让观众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影片采用细节描写,将线索贯穿全片,多个意象点染成富有深意的意境。其中以“红星”徽标最为鲜明,红军初到柳溪镇,帽檐上闪闪发亮的红星徽标深深地烙印在了潘冬子的心里。当父亲随红军离开时,留给潘冬子一枚红星徽章,既是作为红军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寄托了潘冬子对父亲的思念和对革命的希望,也象征着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影片借助“人”与“物”之间的彼此呼应,生动形象地将抽象化的意识形态具象化地表现出来。
同时影片采用节奏鲜明的插曲,格调昂扬激情,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映山红哟映山红,英雄儿女哟血染成……”“红星”比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象征着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的中国共产党。选曲以其琅琅上口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昂扬向上的主题,唱出了革命先辈的渴望和激情,也唱出了当代中国人的执着和豪迈,表现出对红星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就像是一颗红星,发射出光和热,给人们带去温暖与关爱,指引中国人民向前进。鲜明的节奏感牵动着观众的心,在红星照耀下前行,内心爱国的火焰熊熊燃起,有力烘托了影片的爱国主题。
一幕幕别出心裁的镜头渲染出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革命信念坚定不移的主题。其中“竹排激流”这一片段印象最为深刻,采用全景的摄影手法透过竹林远眺湍急江流中的竹排,近景是绿竹翠叶,寓意潘冬子内心革命信念的种子茁壮成长,竹林前后层次的交错移动,富有生命活力。运营外景,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抒发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寓情于景,以景衬人,情景交融。多个镜头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拨动观众怀有爱国之情的心弦。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青年都是祖国大海中一片浪的赤子。与国同梦,是一个赤子的爱国之心不可割舍的民族情结与爱国情怀。
影片中的多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革命党人的声音震耳发聩,直击心底。台词中“为什么叫红军?红军是红的吗?”潘冬子用稚嫩的童声发出这样的疑问,不仅引发了观众对红军的思考,也为后来红星寓意希望、象征革命道路的光明前途和革命党人的坚定信念做铺垫;“打仗哪能不流血。”“麻药留给重伤员用。”这看似是潘冬子的父亲潘行义一人的话语,实则展现了红军战士具有无畏的坚韧和不朽的精神这一高尚品质……其富有时代感的艺术语言在丰富原著的同时,凸显了革命故事的励志内涵。这一字一句无不引发了观众共鸣,语言的力量,让精神传承生生不息。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峥嵘历史不会褪色,英雄精神更不应被忘却。
历史的战火硝烟散去,如今的和平盛世来之不易。今日中国,山河无恙,我们作为心怀理想、肩负使命的新时代青年,更应抚今追昔,接过先烈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征程里为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争做时代新人要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像影片中的潘冬子那般,以爱国情为坚桨,渡人生之远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我辈从此譬之尖刀必实干将之志,譬之萤烛必增日月之光!四海英烈壮山河,缅烈砥今沃中华!
22中本二班李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