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战火纷飞山河碎,风雨飘摇民生艰——明末清初萍乡战乱的历史记忆

信息类别:    发布时间: 2024-02-04 22:17:11

▲《上栗柳氏族谱》关于战乱的记载

▲《昭萍唐氏族谱》关于甲寅兵燹的记载

甘颖 凌焰

萍乡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崇祯年间江西巡抚周灿曾这样评价萍乡的战略地位:“急请设兵虽云分置三路,必以萍为门户第一,萍危则江西危,萍安则江西安。为江西计,不可不为萍乡计也。”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之际,萍乡最为严重的三次兵燹分别为:甲申战乱——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和明军左良玉军队的交锋;乙酉之乱——反清复明残余势力与清军的斗争以及由战争引发的瘟疫和饥荒;甲寅兵燹——“三藩之乱”吴三桂军队与清军拉锯战以及“棚民”乘机肆虐横行。

  甲申战乱:两军交锋,民生凋敝

  明末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明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占领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同年八月,张献忠率部向湖南进发,先后攻陷了岳州、长沙等地,占据整个湖南、江西中西部和广东北部。在农民起义军攻占武陵之时,张献忠派遣部将毕云登攻破了萍乡及袁州府城。雷鸣般的战鼓响彻云霄,黑云压城、狼烟滚滚,农民起义军长驱直入,萍乡陷入战火之中。据《萍北大院欧阳氏族谱》中记载:“明末造矣,明季兵马仓皇,诸寇蹂躏,其尤甚者,张献忠伪将张化龙踞萍,萍邑十户九空,父老散失殆尽。”十二月,明军总兵左良玉带兵前来支援,一个月后将张献忠驻军击溃。然而,这场动乱并未就此结束,《昭萍唐氏族谱》记载道:“十二月总兵左良玉兵至,驱贼溃楚,驻萍一月杀掳如之屋宇仓谷尽成灰烬,兵蓖寇梳莫此为甚,人俱为公惜也。”《萍北大院欧阳氏族谱》又载:“追左兵至而酷虐倍之,是时有贼梳官篦之谣,民不聊生者屡矣,无怪前代父老生殁坟墓,类多失考,职是之故耳。”民国二十四年《昭萍志略》记载:“十二月,总兵左良玉兵至,贼溃。左兵驻县一月,杀伤尤甚。数月间,邑人窜伏深山,十室九空。萍之祸莫惨如此。”左良玉军队在驻军的这一个月间,不仅不实施安抚,反而大量屠戮百姓,使百姓死伤惨重。与此同时,战争使得粮价上涨,米贵如金,大旱接踵而至,使得本就凋敝不堪的民生更是雪上加霜,民众饥恐交迫大批死去。《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中提到其家族在历经明末战乱后的人口情况:“迨左良玉克复萍乡,而存者十无二三焉。更值大旱,一族所存仅数十人。”从张献忠义军攻破萍乡到明军左良玉带兵驱逐,南源梁氏人口死伤甚众,大旱更使其族人生存岌岌可危,最后仅仅留存数十人。

  乙酉之乱:荒疫相交,县何以安?

  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明残余势力在袁州府附近与清军对峙。这一时期清朝副总兵郭天才驻兵在袁郡,明朝总戎黄朝宣则驻兵醴陵、萍乡,湘赣通衢的萍乡在双方长达四载的拉锯战中遭受了巨大破坏。萍乡县署无法维持正常运作,被迫往东转移,知县陈其谟也被俘虏,城内居民更是被残杀过半,整座城池破败不堪。十月,萍乡“棚民”乘机兴风作浪。“棚民”是指明末清初时期涌入萍乡的移民。随着这一群体日益壮大,“棚民”与土著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凸显,双方斗争愈演愈烈,日后多次“棚民”动乱给萍乡带来深重打击。《清溪喻氏族谱》记载:“国初棚民倡乱,族人尤多逃散。”战乱之外又出现洪涝与瘟疫,使得形势更加糟糕。清顺治四年(1647)入夏后,江西多地洪涝成灾,其中袁州府灾情尤为严重。洪水造成大量田地被淹没,而处于战乱中的萍乡本就无多少农民从事生产,大量的粮草又供给军队,缺粮状况还未来得及恢复,灾情又愈发严重。大水过后,米价大幅度上涨,“米一石价至三十余两,金贱如银,尚不乐受。细绮衣服,升米可易一领。且疫痢交侵,饥饿疾病,食野草,啖糠秕。”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上栗流江黄氏族谱》中留有这一时期惨痛的记忆:“明末清初甲申、乙酉岁,干戈扰攘致丁口凋残,而丙戌、丁亥又困于荒疫山,族人十丧八九,仅存一十三烟。”直至清顺治六年(1649)清军才得以将萍乡收复。

  甲寅兵燹:清吴拉锯,兵戈扰攘

  清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反清,随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纷纷响应,“三藩之乱”爆发。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自称“周王”,占领了湖南东部地区,然后继续向江西方向扩张。五月,受抚多年的朱益吾在宜春集结“四县棚寇应之”,“棚民”乘乱而起引诱吴三桂将领韩大任一同攻陷了萍乡,建营在高冈铺。“棚民”沿乡肆意掳劫、焚烧杀戮。各姓族谱中关于此次兵燹带来的破坏记载屡见不鲜。如《上栗柳氏族谱》记载:“康熙甲寅吴逆乱,棚寇乘机掳掠女子,猝至龙岗族人扶老挈幼向北走。”兵荒马乱中人们纷纷拖家带口四处奔逃,即使侥幸得以逃过战乱,但是逃亡途中身体孱弱的老人与幼小的孩童存活亦十分困难,往往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清康熙十三年(1674)“棚民”试图进攻袁州府,但未成功,朱益吾被斩首,其余部众四处逃窜肆意焚掠,百姓苦遭横祸。清康熙十四年(1675)正月,吴三桂将领夏国相、高得捷等10余万人盘踞在萍城,“棚民”再次群起响应,与其合谋,于县治后筑土城,环城山头建立了10余所炮台,通城内外的屋宇、墙垣、街道麻石也拆毁殆尽。《后井蛙行》中记载了萍乡难民逃生的惨状“满目黄茅黍离虚,掠掳妻孥不得反。哀鸿嗷嗷谁安居,誓将远适寻乐土。拼掷老幼泪如雨,无家还恩归,有田谁为主?改井作灶非容易,买牛买犊不我许,苍天何时复我庐?”百姓生存何其艰难!

  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安亲王率六军来到袁州府,在萍乡城东流江桥与“棚民”大战,拆毁了炮台,杀贼不计其数,“棚民”大败纷纷奔逃溃不成军。萍乡城暂时得以安定,政府随即安抚流民,乡亲父老们才开始返回故土复故业。然而六月“棚民”卷土重来,战火再次侵袭萍乡,萍乡城又被攻破。居住于萍乡北部上栗流江村的黄氏一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防御稍疏,遂被铜鼓寨麻贼数百冲篱破壁蜂拥而入,可怜睡梦中惨遭屠戮,脱兹难者无几。”清康熙十六年(1677)正月,清兵协镇赵应奎等进兵万载,连同萍乡守军夹击“棚民”根据地,迫使“棚民”逃走或向清投诚。直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萍乡动乱终于得以平息,民众迎来了安定。

  明末清初,萍乡历经了长达40余年的战乱。战乱使百姓颠沛流离,大量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帝山公草谱自记》中写道:“累累孤坟,尽当年吾祖若宗若族之伯叔兄弟姑媳妯娌不幸而死于兵火没于瘟荒者也。”明末至清康熙初年,萍乡大量人口或死于战乱或避乱他乡,人口损失严重。为了填补图甲空缺并分减负担,各族纷纷“招顶”以移民承顶绝户分担赋役,据《萍乡十乡图册》记载:“我萍志兵燹之后,各图间有粮尽丁稀,无人承充差保者,是以招顶。”大量闽粤移民包括江西本省各地的移民陆续迁入萍乡。移民或占据平地,或开垦山区,或租佃为生,形成“封豕长蛇无虑数十万,往来如织纷如雨”之盛况,萍乡各地的人口骤增。

转载自:萍乡日报

供稿:甘颖、凌焰


版权:萍乡学院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萍安北大道211号 邮编:337055  联系电话:0799-6684899  备案序号:赣ICP备12002309号